译雅馨10年翻译品牌,20000家企业见证的深圳翻译公司
400-8808-295
18038126442
网站地图官方微信服务城市
文件翻译

文件翻译

10年专业笔译品牌 

陪同翻译

陪同翻译

10年数万场口译

证件翻译

证件翻译

专业留学移民翻译

本地化翻译

本地化翻译

多语言网站翻译

小语种翻译

小语种翻译

89种语言服务

当前位置:主页 > 翻译者手册

深圳翻译公司:翻译愿意的谬误

日期:2013-04-09 | 阅读: 深圳翻译公司, 翻译愿意, 愿意谬误
2013年04月09号,据译雅馨翻译公司了解到,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关注是因为语言的一些问题往往在 翻译的平台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在翻译的平台上,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形”与“

2013年04月09号,据译雅馨翻译公司了解到,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关注是因为语言的一些问题往往在 翻译的平台上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在翻译的平台上,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形”与“意”的分离往往不 可避免。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个翻译问题,它也是语言学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问题,而且正是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 上启发了解构主义者破解逻各斯中心的灵感。

在解构主义追问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之前,结构主 义语言学和翻译学想当然地假定了能指与所指之间存在着 稳定的指涉关系,或同一性关系,仿佛人们见到了语言 符号(能指),脑海里就必然能唤出该语言符号所指涉的事 物。德里达认为,这个在脑海里被能指唤起的意象根本 就不是真实世界里的那个物;能指所指涉的那个事物只是 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一个虚幻的在场’ 一个不在场 的在场,一个在场的替代物,实际的事物其实根本就没 有因为书本里的白纸黑字的符号而栩栩如生地在场于读者 眼前,能指只是再现了不在场的在场,取代了在场的地 位,因此能指与它所要体现的在场之间存在着一种时空 延异(diffeance)的关系:既是时间的延迟,也是空间的差 异(Derrida, 1968/1986:124)„虽然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必 须依赖于这些在场的替代物,但也千万别把这些替代物 太当真了,因为,作家在虚构他的世界时,所要体现的 在场其实大多只是虚构之物,也就是说,那些通过能指 所体现出来的在场有很多本来就是子虚乌有,更何况能 指与所指之间又本来就存在着不稳定的延异关系。

泽玛在解释德里达的延异时指出,”符号是具有历史 性的.意义的在场,由于‘先于表达’,且与能指分 离,因而只是一个幻觉.一旦把所有符号的时空可变性 因素都考虑迸去,这一幻觉就会即刻消解。……由于意 义的历史变迁,能指无法固定在特定的所指之上,因此 意义的在场是无法实现的"(Zima, 994/2002: 35)。

我们在这里可以用一个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的例子来做说明。金庸有一部小说叫《倚天 屠龙记》,里面有一对至尊兵器,一曰倚天剑,一曰屠 龙刀。其实这两样兵器皆是金大侠的杜撰之物,他自己 都没见过,根本没有在场的可能性。但要把这部武侠小 说“翻译”成电影和电视剧,就必须要通过小说中的描 述把那两个本来被能指延异的不在场活灵活现地化为实 物,即存在的在场。这部小说同时有好几个版本的电影 和电视剧。有趣的是,尽管电影和电视剧的导演和道具 制作人都仔细地研究了金庸对这两件兵器的描述,但电 影电视以在场的方式所呈现出来的这两件兵器仍然是迥然 各异。这里面固然可能有“翻译”的错误,但更为合 理的解释,还是德里达的延异说:作为在场的替代物的 能指是不可能与被延异的在场之间建立起同一性的关系 的。意义的开放性和不稳定性由此可见一斑。

新批评的“意图谬误”(intentional fallacy)说也认为, 作者本人的表述未必就能准确地体现他的意图。因此, 当译者试图通过能指这种“不在场的在场”来体现那个 已成为过去、而且可能连作者本人都未必了然的在场 时,这样的努力,用德里达的话说其实已经是“翻译的 翻译”(Derrida: 1985/1992: 219),结果只能是“因为混 乱,而被‘混乱’所翻译”。
其实,从所谓原意这个角度上看,“忠实”的乌托 邦是建立在一个双重的错误假定之上的:这第一重假定, 如上文所言,就是译文可以忠实地体现原意(intended meaning),而这一假定必然又是建立在另一个假定的基础 之上,那就是原文一定会有一个确定的原意,原文的能 指一定表达了一个确定的、可以把握的意义,即原意, 或作者的意图。从忠实的这一逻辑结构上看,要想在这 个层面上解构忠实,只要解构了它的第二个假定,也就 是大前提,即原意确定论,其第一个假定,即忠实体现 论,也就随之瓦解。

我们先来解构这个大前提。这个前提预设了原文特定 的能指一定指向一个确定的所指或意义,也就是原意。 这一点我们在上面已经作了一定的解构。解构主义最显 著的成果之一就是证明了意义或原意的不确定性。在解 构主义看来,作者的写作其实就是一个翻译过程,一个 用语言符号翻译自己思想的过程,而这一翻译或意指 (signification)生成的过程未必就是准确的。本雅明认为, “意义总是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之中,R有在各种意图 的和谐之中,它才会以纯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 (Benjamin, 1923/2000: 18)。于是,我们只能循着这一流动 的“痕迹”来回溯作者的心路历程。问题是,能找得 回来吗?斯坦纳说,“除了同声传译,所有的翻译都是 把过去转换为当下”(Steiner, 1975: 334),但德里达却 说,“过去的永远不会成为当下”(Derrida, 1968/1986: 132),而那“痕迹”也终究只是痕迹,它“不是一个 在场,而是一个自我错位、自我取代、自我指涉的在场 的拟像(simulacrum)”(op. cit.: 134)。这种“超验所指的 不在场无限延伸了意指的领域和意指的游戏” (Cerrida, 1966/】986:85)。可见,通过文字这种痕迹去准确地找回作 者所翻译的思想,是不可能的;那符号背后的时空延异 是对任何所谓权威性阐释的否定。本雅明说,“在翻译 个别词语时,忠实几乎是永远不可能复制它们在原文中 的意义的”(Benjamin, 1923/2000: 21)德里达否定了意义的确定性,其实也就为否定作者意 图的确定性作了必要的逻辑准备。关于作者意图,“他 指出,每一个言说所说的都要‘多于’说话主体所想 (intends)要说的,每个符号(每个概念)的每次重复都可能 会经历一次意义的变化。几乎每个作家都有这样的且忧 且惊且创的经历:即他的话并没有按照他的意图被接受和 被理解。但这并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表明,他是被误 解了。只是人们对他的理解与他对他自己的理解有所不 同罢了”(Zima, 1994/2002: 49)。

维姆萨特和比尔玆利也认为,用判断作者意图的方式 来评价或判定特定话语的意义,是一个谬误。柏拉图曾经 就作品的意义走访过作者本人,最后却出乎意料地发现, 他们作品中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我去找那些诗人;写悲剧的,写酒神赞歌的,凡此 种种……我把他们自己写的东西中最精彩的段落给他们 看,请他们说出其中的意义……你相信吗?……几乎没 有一个诗人能说得清,他们的解释还不如诗中的文字表 述得清楚。我终于明白了’诗人写诗’靠的不是智慧, 而是某种天才和炅感。(转引自Wimsatt & Beardsley, 1946/ 1972: 337)

“诗不属于批评者本人,也不属于作者本人(诗一旦 诞生,便脱离了作者,游方世界,再也不受作者意图的 力量的约束,再也不受作者的控制)”(o/>.ci/.: 335)。因 此,要理解作品的意义,只能从作品本身找答案’而想 找到作者创作之时的意图只能是徒劳的;再说’作品一 旦诞生,它也就不再属于作者本人了’它属于读者’它 的意义只能由文本本身来表述。巴尔特比维姆萨特和比 尔兹利更直接,他在那篇著名的“作者的死亡” 一文中 干脆宣称,“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 (Barthes, 1977:148),因此不存在唯一正确的、合乎原意 的权威性阐释;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作者身份不是 意义的保证;作者的死亡意味着一切权威性阐释只能是徒 劳,只能误导读者。

结构主义翻译学家奈达的动态/功能等值论就是建立在 原意确定论的假定之上的,他认为,在原文的表层结构之 下,存在着一个类似于乔姆斯基深层结构的“意义内核” (kernel)的东西,但德里达却针锋相对地指出,“根本不存 在什么意义内核或深层结构,我们无从分辨任何东西”(转 引自Gentzler,1993: 146)。在奈达的话语中,“意义内核” 是超语言超文化超历史的永恒不变的超验信息,不同的形 式只要能让译文读者获得同样的反应,就是这一意义的最 佳体现,这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忠实观,也就是德里 达在“白色的神话” 一文中所解构的那种只追求概念(如 被磨去标记、价值和头像的硬币),两无视诗学维面的语 言物质性和隐陁性(如刻意磨去硬币上的标汜、价值和头 像)的逻格斯中6主义(Derrick, 1971/1982)。韦努蒂也认 为.意义不是-个必然的、单一的“本质”,不同的 形式积淀着不同的信息,其中有语义的,更有文化的、 历史的、诗学的等等。因此一旦这样的形式或隐喻被“磨 去”,抽出其赤裸裸的意义(还未必准确),然后再用一个 异质的形式,一个异质的隐喻,即奈达所说的“同构”, 去替换,去归化,那“忠实”的誓言其实已经落空^ 当我们看到或想到被归化的翻译策略所抛弃、丟失、扭曲 的那些文化的、历史的、诗学的他性,译者还有什么理 由对那已死的原作者说:“我是忠于您的在解构主义者看来,那些喜欢得“意”忘“形” 的译者对原文所指意义或意义的确定性的追求,非但不 能准确地阐释和体现原意,反而有可能将目标语言文化 价值观写进译文,从而使原文本来充满异质、充满他性 的意义场受到了具有同质、同一性特征的本族语言文化 的成分侵人,结果是本着“忠实”的愿望耕耘,却收 获了背离原意的苦果。用解构主义的话说,就是“不说 出来还是某种样子,一说出来却是四不像”(方生,1999/ 2002: 52)。韦努蒂也说,要是原作者在世,并且用译 文语言写作,我们就可以看出,译者是不可能表达出作 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的(Venuti, 1995: 6)。

解构主义解构了意义的确定性,新批评否定了追溯作 者意图的可能性,至此,我们所要解构的大前提“原意 确定论”,即上文所说的第二个假定,也就被解构了^ 这一解构从逻辑上也就直接导致了第一个假定即“忠实 体现论”的立论基础的瓦解:既然原意是不确定的,忠 实体现原意也就只能是译者梦中的童话了。

原意是不确定的,并不意味着翻译就无所适从。解 构主义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反对那种为照顾读者理 解而压制作者话语、追求内容而无视形式的交际式或信 息取向式翻译,后现代的翻译诗学观追求原文能指的多 价性和多义性在译文中的体现’但承认意义不可能得到 绝对体现的前提。正如德里达所言:没有什么东西是不 可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可译的;无论是最好的翻 译,还是最差的翻译,都是处在两级之间;而“忠于 原作的誓言……就像誓言本身一样’注定是会遭到背叛 的,因而也注定是一个伪誓”(Derrida, 2000/2001)。

【温馨提示】如您遇到翻译难题或者有翻译需求,可立即拨打全国免长途费咨询热线:400-8808-295 我们为您提供解决方案,更多详情请浏览:

译雅馨翻译公司网站:http://www.12688888.com/

译雅馨西班牙语翻译:http://www.yiasiafy.com/

在线预约,获取专属优惠报价
您的姓名
您的电话
翻译类别
在线咨询
与我们取得联系
电话咨询
免费热线:18038126442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