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业笔译品牌
10年数万场口译
专业留学移民翻译
多语言网站翻译
89种语言服务
2013年04月09号,据译雅馨翻译公司了解到,作为翻译学的术语,“忠实”可以说既是一个伦理判 断,也是一个事实判断。在下面的三节里,本文的解构 将直指“忠实”作为事实判断时表现出来的内在矛盾。 虽然经验主义译论借用了伦理忠实的概念,但有意思 的是,翻译家们在忠实的标准之外,还附加了其他一些标 准,如通顺等。这些附加标准原本是想给翻译的不忠以合 法的名义,但从逻辑上看,却恰恰是对忠实的解构。
其实,人们早已发现,忠实与其附加条款之间存在 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因为内容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 式来体现,但不同的形式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和通顺特 征。比如说,在有些语言中,人们是用“心”去爱 的,但在另外一些语言中,人们却是用“胃”或“喉 咙”去爱的。用奈达的话来说,这些都是“同构” (isomorphs)表达方式,表达的是等值的思想,但这三种 表达方式所体现出来的风格特征和文化内涵却是不相同 的,而且从译人语的角度看,各自的通顺度也大不一 样。就汉语而言,“用胃或喉咙去爱”是不通顺的、不 自然的。于是,按奈达的通顺(自然)的要求,我们只能 用归化的方式改写原文的形式,以忠实原文的思想, :用心去爱”:从信息的角度讲,这样译似乎是忠实 了,而且显然是通顺了、自然了’但我们却因此而失去 了原文的文化身份和诗学连贯性,把译人语的语言文化 价值观强加给了一个“不用心去爱”的民族。本来翻译 要引进的就是充满差异的异国情调,但为了追求所谓对 思想的忠实,却用本土的陈词滥调建构了一个廉价的 “自然”,一个虚假的世界大同。译文读者会以为,那 个民族也跟我们一样,是“用心去爱”的一一于是’译 文读者受骗了,而原文作者则是被出卖了;为了讨译文 读者的欢心,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作者和读者都 被耍(manipulated)了。左右逢源的译者在此只有“虚” “伪”,没有忠实,因为“忠买”是容不得讨价还价 的。伹It市场经济的今天,市场上的-切都是为消费者 而作的,M版辻的眼猜盯着的是读者的腰包,受雇于出 版te的;圣者常常只能出卖原作者,出卖艺术,成为出版 社追求经济利益的同谋。
从本质上看,“忠”是原文取向的,而“顺”则 是译文读者取向的。可以说,“忠”和“顺”的伦 理关系其实就是忠和孝。忠指向原文,孝指向译文读 者,即译者的江东父老,而孝则必“顺”,所谓“孝 顺”是也。然而,同样是一个简单的伦理事实:自古 忠孝难两全。
外国作者的写作不是给译文读者看的,他的意象读者 预设不可能包含译文读者,作者的价值观、所处时代和 文化的语境特征也与译文读者知识结构无关,因此二者 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译者想忠孝两全是不可能的。正 如施莱尔马赫所言,“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 读者靠近作者,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 者”(Schleiermacher, 1813/1992: 41-42)。传统翻译从总体上 看是译文读者取向的,信息取向的,也就是“尽量不打 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的。“顺”着读者就意味着 要“逆”着作者,这样的“逆”只能是叛逆,是改 写,是暴力,因而对原作者或原文来说,不忠也是绝对 的;而即便是形式或诗学取向的翻译,也不可能完全体 现原文的多价性和多义性,不忠仍然是绝对的。
中西翻译界历来重视译文读者的反应。早在佛经翻译 时期,惠远就曾说过,“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 质应文,则悦者寡”(1984: 41),严复引用孔子的话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1898/1984: 136)。他们显然都 是在考虑读者的问题。奈达可以说是明确地把读者中心 论加以系统化的学者,他从信息论的角度提出了 一整套 翻译为读者服务的方法,后来古特(Gutt)又从关联理论的 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交际式翻译的可行性。但是他们的观 点遭到了西方文化学派的严厉批评。对西方后现代主义 有着巨大影响的本雅明早就明确地反对以读者为中心. 以信息为主旨的文学翻译。他在那篇著名的“译者的任 务” 一文中,开宗明义就指出,“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艺 术形式中,考虑接受者的因素是从来没有什么益处 的。……艺术作品从未关注过接受者的反应。从来没有 哪一首诗是为读者而作的,从来没有哪一幅画是为看家 而画的,也从没有哪首交响乐是为听众而谱的” (Benjamin, 1923/2000:15)。他还指出,“对一篇翻译的最 高赞誉,尤其是在译作问世的时代,绝不是说它读起来 仿佛原作就是用这种语言写的。相反,只有直译才是忠 实的保证”(op.cit.:21)。德里达在“什么是‘关联’翻 译? ”(1999/2001)—文中对传统的交际式翻译进行了解 构。他认为,传统翻译在“质”(property)和“量” (quantity)两个方面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因为译 者为了实现“质”的体现,势必会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 用解释性语言写人译文,从而在“量”的总体上超过原 文;反之,如果译者为了追求“量”的等值,“简 约”(economy)的原则又会使译文在“质”的方面难以实 现等值(Derrida, 2000/2001)。有意思的是,在德里达之 前,韦努蒂就采用了几乎是同样的方法论对同一问题进 行了分析。他从交际式翻译的根本原则,即格莱斯(Grice) 的“合作原则”的角度,对交际式翻译的四个逻辑准 则’即质、量、关系、方式(quality, quantity, relation and manner),逐一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交际 式翻译由于以译文读者为交际对象,因而在翻译中必然要 考虑到读者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不司能在质It. 关系和方式四个准则上与原文保持一致(Ven)iti, 21-22)。可想而知,这四“本’皆失,译者还可以言“忠” 吗?难怪中国古代译者始终都不愿对翻译言“忠”,因 为他们早就认识到,翻译会有“五失本”。
译雅馨翻译公司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翻译理论难以定义准确 的性质,因此无法说明在翻译中什么才是重要的 (Benjamin, 1923/2000:17)。他还认为,文学的本质不是传 递信息(0/7.£^7.:15),翻译中的得“意”忘“形”,其 实是文学艺术的本末倒置。如果一味追求所谓的信息或 思想,到头来,“信息是得到更好的体现了,但文学和 语言却遭殃了” (叩.化.:21)。
其实,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交流注定了在实际翻译过程 中“形”与“意”的分离,而这一分离也就意味着 不可译性和不忠实的必然。在不同的语言中,不同的形 有着不同的搭配习惯.语义范围、历史文化渊源.诗学 价值,用一个完全与原文毫无文化关联的替代物来替换 原文,它所体现出来的在场和在译文读者心目中所产生 的意象与原文作者所要体现的在场和存在,是不可能达 到百分之百重合的,用德里达的话来说,只能是“因为 混乱,而被‘混乱’所翻译”(Derrida, 1985/1992:219)。 伦理的忠实是绝对排他的,而传统译论却在高举忠实 大旗的同时,又标举了与忠实的理念相冲突的其他标准, 这深刻的内在矛盾本身就预设了翻译忠实的不可能。
【温馨提示】如您遇到翻译难题或者有翻译需求,可立即拨打全国免长途费咨询热线:400-8808-295 我们为您提供解决方案,更多详情请浏览:
译雅馨翻译公司网站:http://www.12688888.com/
译雅馨西班牙语翻译:http://www.yiasiaf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