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业笔译品牌
10年数万场口译
专业留学移民翻译
多语言网站翻译
89种语言服务
译雅馨翻译公司认为在我国的翻译研究中,能对翻译标准、方法、技巧 等作出“言简意赅”的概括,能对英汉语际转换中的一词一句一字作出语言上、文化上、美学上、风格上精彩 的描写或真知灼见。然而,却很少挖掘“言简意赅”的深层原因,很少对英汉翻译过程进行分析解释,对翻译 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技巧进行理论上探索。例如,“信、 达、雅”虽言简意赅,便于记忆,但却不精确,太微言大义 了,几乎人人都能对此作出不同解释或重新定义。 “信、达、雅”是译论界经验描写和总结,但还需要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分析解释,这应该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发 展方向。
当代信息理论、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其他 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为我们研究讨论翻译实际问题, 分析解释翻译中各种现象提供了支持,提供了一个全 新的视角。本文从译者的认知心理角度,来考察翻译 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的认知心理的可及 程度或可及性(accessibility),以分析解释翻译中的一个最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翻译新手在翻译时基本上都倾 向于或更容易词对词,句对句的直译,甚至死译?而翻译高手大多倾向于采取意译,更多使用各种翻译技巧、 理论、标准等,更多考虑语境、文化、风格等因素?
一、翻译可及性
可及性或可及程度最初是指人们在研究英语指代 词语(referential expression)时发现,指代词语的选用所 具有的认知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 中,人的认知努力与信息可及或心理可及程度之间的 一种关系,进而有人提出了可及性原则(Accessibility Principle):人的认知努力和信息可及程度之间呈反比。
熊学亮教授用了下面两个句子来说明可及性原则:
例 1 : The woman I spoke to this morning is the mayoress of the city.
例 2: She is the mayoress of the city • 在一般情况下,说话人说了“the woman I spoke to this morning ”,是因为他一定认为听话人尚不知所说 对象是谁,也就是交际对话双方心理可及程度较低;而 说话人如启用“she”,那他一定认为听话人已知she指 谁,也就是交际对话双方心理可及程度较高。因此,在 一般情况下,例 l"the woman I spoke to this morning “ 的心理可及程度就比例2的"she”要低。可见,说话人 对 the woman I spoke to this morning 或 she 的选用是 以他对交际对话双方或巳有知识的假定或理解为依据 的,用语言材料量较多的词语或表达,暗示所指对象在 交际双方的信息理解和处理的心理可及程度较低;用 语言材料量较少的词语或表达,说明所指对象在交际 双方信息理解和处理的心理可及程度较高。因此,被 人们理解和表达的词语所涉及的信息无论是在真实语 境还是认知语境内,如果越是可及,人们在处理信息时 所付出的认知努力也就越少。
如果在原文句子中词语所涉及的信息在译文语境 里或译者认知中越是心理可及,译者在处理原文信息 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也就越少,译者越容易采取直译。
例 3: Bill Clinton is President of U. S. A.. 几乎所有译者无论是高手还是新手都会采取词对 词的直译,因为原文涉及的信息在汉语语境里或译者 认知心理中都是可及的,译者在理解和表达时不存在任何困难。但如果原文的句子、词语所涉及的信息在 译文语境里或译者认知中越是心理不可及,译者在处 理原文信息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就越大,译者也就越 容易采取意译。例如:
例 4:1 wonder whether he is a Trojan Horse.
如果这句直译成:“我不知道他是否是个特洛伊木 马”,无论是在汉语语境里还是在译者乃至汉语读者认 知中,其心理上是不可及的或认知心理可及程度很低, 这就是在译界里人们常说的:令人费解,不知所云。这 时译者需要为这种心理不可及或原文信息付出更多的 认知努力,把它转换成译文和译者读者心理可及的信 息。这里的认知努力就包括翻译经验和各种翻译方法 技巧的使用,如增益法、加注法、释义法、异化法、归化法 等等。结果,原句通过译者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而意 译为:“我不知道他是否是个内奸”。显然,本句在汉语 语境里或汉语读者中,“内奸”要比“特洛伊木马”心理可 及程度高。
由此,我们能归纳出这样一个规律:对译者而言, 原文所涉及到的信息心理可及程度同译者认知努力之 间呈反比,即信息心理可及程度越小,译者付出的认知 努力越大,译文意译可能性越大,或意译多于直译;反 之,信息心理可及程度越大,译者付出的认知努力越 小,译文直译可能性越大,或直译多于意译。当然,这 里呈反比主要指单个译者,单个原文和译文而言的。 对同一原文和不同译者,甚至同一档次的翻译髙手,其 信息心理可及程度并不是一样的,而且对什么是直译、 什么是意译不同译者定义也不同,他们所付出的认知 努力也不同,也许就很难有上述的反比存在。但是,从 另一方面看,译者认知努力加倍投人,并不等于加倍获 取心理可及信息。翻译新手无论怎样加倍投人认知努 力,能把“不爱红装爱武装”直译成:“love one's battle array, not silks and satins",已箅尽职,可翻译高手也许 稍微使点认知努力,就能意译到"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这样的境界。
二、翻译新手和高手的翻译行为机制解释
翻译新手和翻译高手的翻译行为不同就在于他们 处理的信息可及程度和认知努力是不一样的。根据有 关研究,大脑推理涉及到的知识可分为两种:一是从现 场获取的知识,我们姑且称之为B1;二是从大脑里提取 的知识,称之为B2。对B1和B2的开发和利用是在大 脑的两个模块中进行的,B1在感觉部分(perceiver)产 生,B2在中央处理部分(central processor)产生,B1存 在于大脑的短期记忆和工作记忆里,而B2存在于大脑 的长期记忆中。
对翻译新手来说,在翻译中似乎更多使用B1,如原 文词语、句子的字面含义、词典含义、日常含义,直接套 用现场知识,还有原文形式、结构等。从翻译理论家或 翻译批评家眼光看,翻译新手的B1和B2知识是重合 的或者说是B1几乎全部取代B2,这显然和翻译新手大 脑中缺乏B2有关。把“不爱红装爱武装”译成“love one's battle array,not silks and satins’’,把‘‘I wonder whether he is a Trojan Horse"译成“我不知道他是否是 个特洛伊木马”就是译者直接运用或直接从现场获取 的知识B1,因为对翻译新手而言,B1心理最可及。
而对翻译高手来说,在其大脑里,B1和B2是不重 合的,有时B1可完全被B2代替,如用汉语四字格代替 英语句子、短语、甚至单词等等。翻译新手在翻译时, 由于包括百科知识、文学文艺素养、文化传统等在内的 B2不够,或缺乏经验而不会有效和智慧地使用B2知 识,只好转而更多地提取原文语言、语境的现场知识 B1,因为这时B2对翻译新手变得心理最不可及,而现 场知识B1的一对一直译、死译可能变得心理上最为可 及和最容易的翻译行为策略。翻译高手在翻译时,则 更多地是利用原文的现场知识信息作为提示作用,来协助激活译者自己长期记忆的B2。我们分析一下下面 这句英译汉实例,以进一步了解翻译新手和高手行为 的内在机制。
例 5 : Man and women without work pack soup kitchens in Paris.
翻译新手翻译时,大脑作大量提取原文语言语境 现场知识,如把man and women without work直译为 “没有工作的男人女人们”,把soup kitchens直接理解 为“做汤的厨房”,而对pack则直接从词典释义,如包 装、装填、填满等中作选择,结果导致译文不堪人读;而 翻译高手在翻译时,提取长期记忆知识B2,而原文语言 语境只是起到激活长期记忆知识的提示作用,如调动 汉语优势、百科知识等,这时会把men and women with¬out work译为“男男女女的失业者们”,把soup kitchens 译为“慈善施食处”,把pack译为“挤满”,这样就译成了 “男男女女的失业者们挤满了巴黎各处慈善施食点"。
翻译新手和高手在翻译上采取的直译和意译行为 同译者认知心理可及程度有关,而认知心理可及程度 又同译者大脑中控制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模块有关。 培养翻译新手或者说一个翻译新手到翻译高手的发展 实际上就是一个B1向B2的演变发展过程并且具有B1 和B2之间互动作用和相互效应。这反映了人的语言 使用能力、理解能力结累和完善过程。翻译新手B1作 用比较明显,导致翻译行为上出现直译多,翻译腔严重,而成为翻译高手时,B1渐渐被B2代替,翻译行为上会出现更多意译或其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