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业笔译品牌
10年数万场口译
专业留学移民翻译
多语言网站翻译
89种语言服务
中国翻译理论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标准,分别是“信、达、雅”,也就是忠实、通顺、美好。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于是就成为中国古代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有人称之为原则,有人称之为理论,也有人称之为标准。译界时贤各抒己见,评价有贬有褒,但至今仍未有一家之说能够超越它。
要想真正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实在是太难,没有十年汉语底子,没有十年英语底子,没有十年翻译实践的底子,也就是说,没有30年积淀的底子,靠突击、靠速成、靠耍小聪明等等,是绝对不可能达到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真正能够达到“信、达、雅”标准的翻译家,往往都是一些鬓发斑白的老先生。
透过译界人士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信、达、雅”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我国翻译理论的成长与发展。新译时期,译论史上的批评、争辩热闹非凡。陈西滢、瞿秋白对“信、达、雅”提出质疑,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但是这些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的范畴。解放后,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译界就翻译标准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论战,一方面提出“‘信、达、雅’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认为“信、达、雅”完全不行。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的翻译标准,使译学研究更加深入。这个时期在翻译理论界注意应用辩证法来分析问题。俆永瑛认为“信”(客观的、有效的)是初级的“达”,“达”是高一级的客观的“信”,而“雅”是极高度的“信”和“达”。
翻译时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表明正确的观点,动笔之前不但需要深刻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内容,同时还需要查询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是做到“信”的最起码要求。充分理解、反思核查、找出难点,特别是无法对译的地方,然后再查字典和参考书、参考资料,记下相关的提示词汇和术语。一篇好的翻译作品,首先是充分地理解原作者的思想和意义。
真正迎来我国译界春天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这一时期,引进的各种文化思潮,为中国的翻译理论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我国译学繁荣发展,流派纷呈,见解各异。关于“信、达、雅”,大多数论者不赞成简单地否认或抛弃,而应该采取修订或重新解释的方式。党元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翻译:“信”是语义对等,“达”是行文对等,“雅”是功能对待。乌传衮认为严复提出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翻译理论,除翻译标准外,还涉及翻译态度、译者素质、术语定名原则、翻译与出版、译才培养等。赵秀明认为严复首创的“信、达、雅”作为“译事楷模”,将翻译中的辞意美学推向极致。李欣强调以文无所谓清楚、固定含义的同时,也就是强调了译者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翻译不应当仓促动笔,应当在准备妥当之后才着手翻译,按照中外语言文字的不同习惯,尽可能地把作者的思想、语气、风格、感情色彩再现出来。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追求“达”的过程。许多糟糕的翻译,或者理解不充分不准确,或者翻译者中文功底欠佳,翻译作品不“信”不“达”,只是将文字码出来,丢给读者,令读者阅读时苦不堪言。有些作品,没有依照中文的习惯来组织语言,使得翻译过来的句子,读者理解起来,非常费劲。
孙致礼说,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今天,翻译已不再仅仅是双语间的语言信息转换,而是一种“文化传真”,即把原语中所蕴含的所有文化信息尽量完备地传达到译语中去。可喜的是这一时期,我国的译界开始走出以传统的“怎样译”为标志的翻译技巧的研究,在继承传统译论和吸收外来翻译思想的基础上,深入到翻译的原理、标准、单位、层次、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等诸多方面,并将语言学、符号学、篇章分析学、对比语言学、文化学等众多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应用于翻译研究。
要做到“信”和“达”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而“雅”,就是更高的境界和要求了。“雅”体现了翻译者的功力,文字的功力、文化的功力。要做到这一点,没有大量的实践和积累,实在是不容易啊。
如今,在传承先辈“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翻译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因此,新一代的翻译工作者应当继续完善翻译理论,在继承的同时不断研究,不断创新,重视翻译实践,重视翻译目的,从而对中国的翻译事业和对外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深圳翻译公司转载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http://www.12688888.com/ 全国统一热线:400-880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