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业笔译品牌
10年数万场口译
专业留学移民翻译
多语言网站翻译
89种语言服务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s and televisions is a branch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owever, it has its particularity. It is not only the transfer of words, but the transfer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as well. This essay dwell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ethods including naturalization, dissimilation and paraphrase in the course of transferring cultural connotations, so as to seek a way of overcoming these cultural impediments.
Key words: the translation of movies and televisions, the transfer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naturalization, dissimilation, paraphrase
大众媒体翻译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其受重视程度却极为有限。譬如影视的受众面之广是文学无法匹敌的,其受众数量远远超过文学翻译作品的受众数量,而其社会效应也是无可估量的,但由于受世俗偏见的影响,翻译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影视翻译的重视却远不如文学翻译,认为其难登大雅之堂。但如果大众媒体中的大多数信息未经翻译,外来文化将会是非常纷杂的。在我国,能看懂别国影视作品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可是国内目前影视作品生产的严重不足,使我们又不得不大量进口一些海外的作品。此时翻译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影视翻译事业已走过五十多年的历程,在今天的网络新闻时代,翻译在大众传播中的文化架构和跨文化交际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拟就影视翻译中的文化传递进行分类剖析。
1.语言与文化
美国1974年出版的World Encyclopedia中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为:“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intellectual,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morals,laws,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every society,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这一定义显然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是指人类的精神文明或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艺术、传统、习惯、社会风俗、道德伦理、法的观念和社会关系等。因此,不管是广义的文化还是狭义的文化都包括许多方面。而所谓翻译,无非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因此可以说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历来有经验的译者或翻译研究者都十分注意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王佐良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人们全说: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因此,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不仅仅是一种影视语言,其更重要的作用是不同文化的传播功能。著名翻译家Eugene Nida曾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因此,如果没有贴切的语言来表达,影视作品终将是苍白无力的,尤其在国际间的文化传播中,尤为如此。较之商业文稿翻译,影视翻译在语言的逻辑性,艺术性,感染力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较之单纯的文学翻译,它又有更高的通俗性和广泛性。因此影视翻译中的真正难点并不在于词汇或是文章的严谨缜密,而往往在于最普通最地道的语言,在于对语言理解的深刻性。更进一步说,影视翻译不只是语言转换的问题,其现实是取决于接受方文化应用需求的扩展,而不仅仅是由源作品的要求形成的。
2.影视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首先,影视翻译通常包括影视剧字幕翻译及配音,CD、VCD、DVD、录象带、录音带及多媒体等视频、音频的翻译,电视、电台节目翻译配音,电视、电台广告的翻译录制等。影视剧的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与其它文学作品翻译具有共同性,即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但其又有区别于其它翻译的特殊性,即其译文要做到能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之于观众。作为一种声音与画面相结合的艺术,影视翻译不同于单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学体裁,因而其翻译形成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文化传递的翻译手法在电影翻译中随处可见。如美国电影Waterloo Bridge。片名的直译应为“滑铁卢桥”,但此译名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将一部与拿破仑有关的战争片,或是介绍该桥建筑的纪录片,因为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然而,这部影片讲述的却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因此,译者将其处理成了“魂断蓝桥”。因为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桥相关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 “等。这样做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便领悟到这是部爱情电影。
3.文化传递的对策
对译者来说,影视翻译技巧的选择并不太多。钱绍昌教授曾极为精辟地将影视翻译的特点归纳为五个特性: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与无注性,并提出了七条经验,认为在影视翻译中,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中恐以“达”最为重要。“为了‘达’,有时不得不略微牺牲一点‘信’”。的确,在种种原因的限制之下,尤其是不同文化数据(惯例、习惯、一般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影视翻译不必也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文。因此,在文字翻译的基础上,文化翻译更显重要,以求传递影视翻译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源语语篇中会有许多含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词语,它们为译语文化所不知,不熟悉,甚至难于理解和接受。就一般意义的翻译而言,文化传递主要有三种形式:归化、异化与释义。
3.1 归化
所谓归化,就是用译语文化词语代替源语文化词语,即在外语译入本族语时,放弃外族文学意象,寻找对应的或近似的本族语文学意象。如果遇到语言表达形式或文学意象空缺的情况,则站在本族文化的立场与价值观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归化的好处在于译入语的读者与观众很容易理解与接受,不会产生陌生感。其缺点在于过于强调归化,则会使译文失去原有的文化特色,不利于促进文化交流。
例如语言学家认为世界上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会给它“刷上不同的颜色”。缘于此,文化意象的错位会具体表现为作为喻体的文化意象上的差异。换言之,在一种文化传统中一个具有正面寓意的美好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里却成了反面寓意的丑陋文化意象。英国电影《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Isabella: It's a brother's duty, dear Edgar, to introduce his sister to some other type than fops and pale young poets.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
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
依莎贝拉:这是一个哥哥的义务,亲爱的埃得加,你总不能把自己的妹妹介绍给那些花花公子或弱不禁风的年轻诗人吧。
埃得加:哦,你该不是想嫁一个龙骑兵吧?
依莎贝拉: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在上述翻译中“dragon”是一个关键词。在英语语言中,“dragon”作“魔鬼”解释。每当提及此词,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立刻会呈现出一只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的魔鬼,因为“dragon”在西方语言文化中隐含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字象征着“高贵,至高无上”等意,昔日皇帝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因此与“龙”字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具有崇敬之意。如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祈盼着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为“望子成龙”等。 “dragon”在东西方语言中,其文化意象的寓意是绝然相反的。简言之,它们的物象虽同,但寓意却完全相异。由此可见用“龙骑兵”来硬译 “dragon”一词显然不妥当。因为当中国观众听到“龙骑兵”一词,他们肯定即刻会联想到“他”可能是个“皇家骑兵”。但依莎贝拉的回答却又使观众对影片的阐释如坠云雾。观众不禁感到怀疑:这个堂堂正正的“皇家骑兵”怎么会是“长着火红的大胡子”呢?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只有那些三头六臂的怪物才有一张可怕的绿眉毛、红胡子嘴脸。如此生搬硬套不仅不能处理好东西方语言文化中意象错位这一棘手问题,同时也不能传神地译出这段对白的真实含义,反而给上下文语义的贯通设置了语言障碍。因此,例中埃得加与依莎贝拉的最后一段对话不妨翻译如下:
Edgar: Oh, you want a dragon? 哦,你该不是想嫁给一个野蛮人吧?
Isabella: Yes, I do. With a fiery mustache. 是的,还长着火红的大胡子。
3.2 异化
所谓异化,或称直入式(源语文化词语的直译或音译),就是保留原文中特有的而译文中没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文学形象,而不用译文中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文学形象来替代。异化的好处在于有助于加强译文读者与观众对外族文化的了解,但若过分强调,则会影响译文读者与观众对译文的理解,因为观众对异域文化的承受能力有一定限度的,译者应把握好此限度。
例如著名影片Roman Holiday的一开始就是一段News Flash:
Paramount News brings you special coverage of Princess Ann’s visit to London. The first stop on her much publicized goodwill tour of European capitals. She gets a royal welcome. Thousands cheer a young member of one of Europe’s oldest ruling families. After three days of continuous activity and a visit to Buckingham Palace, Ann flew to Amsterdam, where she dedicated the new International Aid Building and an ocean liner then she went to Paris, attending many official functions to cement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her country and the Western European nations, and so to Rome, the Eternal City, where the princess’s visit was marked by a spectacular parade, highlighted by the band of the crack bersaglieri regiment.
配音为:现在专题报导安妮公主访问伦敦的新闻,这次公主对欧洲各国首都进行友好访问,传闻已久。这是第一站。伦敦万人空巷,隆重欢迎。欢呼的群众争相一睹这位来自欧洲历史最悠久的皇家成员的丰采,她在这里进行了三天的活动,包括对白金汉宫的访问。结束后,安妮公主飞抵阿姆斯特丹,参加国际援助大厦落成和一艘远洋货轮的命名典礼,然后,她又来到了巴黎。在巴黎,公主参加了许多旨在巩固她的国家和西欧各国之间贸易关系的活动,现在她又来到罗马。罗马以盛大的阅兵式来迎接公主。
其中Buckingham Palace译为白金汉宫,bersaglieri regiment译为伯萨利埃军乐团,皆属直译,对英国皇家宫殿与军乐团这两个文化意象都作了异化的处理,其结果并不防碍观众的理解,相反,因文字中的文化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还有助于促进他们了解西方文化。由此可见,出现译出语和译入语文化中都有却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的意象时,我们未必一定要为了产生“等效”而随意改动形象,而宜采取“借义”的方法,即借对方文化特有的“联想意义”,以不断地丰富本国文化,从而减少文化冲击。
又如惊险影片Seven,在电影中,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由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7”无处不在,就连海报上的片名也写成了Se7en。而“7”在宗教上有其特殊的神秘含义,如在《圣经》旧约中,上帝用了7天造人,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而影片中罪犯在现场留下的“贪婪”等字样也正是《圣经》中的“七宗罪”,因此,该影片片名应异化为《七宗罪》。
3.3 释义
释义则是用译语文化习语代替源语文化词语,就是在用归化与异化都行不通时,抹去原文的民族文化特征,直接译出其义,从而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混乱,使译文明白易懂。释义适合于对影视观众来说很陌生,直译有很难理解的比喻或典故。
由于中外观众知识面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电影翻译工作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修润处理,就事论事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文化涵义支离破碎。英国电影《魂断蓝桥》一开始,有这样一段画外音:Announcer's Voice: At 11:15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 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译文忠实传达了原文的字面意义,但对“唐宁街10号”这一隐含文化意象地名不作些补充说明的话,相信有一些中国普通观众会茫然不知其所云。为了使译文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之于广大观众。译者宜对上述译文作恰如其分的增补修润,如: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其府邸----唐宁街10号,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
修改后的译文使得“唐宁街10号”所隐含的意象立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以便观众真正懂得具有典型地起域文化地名“唐宁街10号”的全部文化内涵。
又如中国著名影视导演郑晓龙导演的影片《刮痧》,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移民家庭在美国因文化冲突而经历的遭遇。爷爷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孙子丹尼斯治病,却让美国医生以为孩子受到了虐待而打电话报警。儿童福利院更是认定丹尼斯的父亲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在医院当场禁止大同夫妇接近儿子,并试图以法律手段剥夺其对孩子的监护权。故事就此展开。影片的英译名为The Guasha Treatment,亦是对“刮痧”这个在英语文化中完全空缺的词语在适度异化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增补,让异域观众有机会走近中医文化,体会中国文化的精深。
4.结论
众所周知,掌握了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等知识并不表明掌握了解英语,也不能保证能够恰当地在一定文化氛围内使用英语。只有掌握了英语本身结构方面的知识(语音、语法、词汇这三个方面的实际知识)和与该语言有关的各种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包括各种“非语言的”或“超语言的”交际知识及交际规则),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英语。语言思维习惯是文化的一部分,翻译是包括语言思维习惯交流在内的文化交流。而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影视翻译的目的在于促进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各民族文化。译语文化不是通过翻译完全消化原语文化的特色,不是在其固有的文化价值体系中安排原语文化现象的位置,而是在其发展可能性中吸收原语文化,从而使自身更丰富多彩。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影视翻译中许多英语词汇若直接硬译,会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与认同。此外,影视翻译文本受画面切换时间的限制,不能像翻译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在一些晦涩难懂之处作些注释,所以对白译文一定要让观众一听、一看即能明了。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领略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来进行影视翻译。